发布时间:2023-04-06浏览次数:879
中新网香港7月20日电 (记者 魏华都)第33届香港书展交流酒会19日下午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,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张建春发言时称,今年书展香港书商推出大批题材多元的港版图书,香港社会也发挥连接内地和国际的纽带作用,用开放的胸怀办好书展,展现了出版业整体实力,更释放了香港加快腾飞的积极信号,坚定各界对香港未来的信心。
张建春表示,未来5年是香港出版业展现新动能、实现新发展的关键期。中共中央宣传部、国家新闻出版署将全力支持香港出版业长远发展,推动内地与香港出版业优势互补,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。
祝酒仪式。 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 摄
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致辞时表示,香港书展是一众书迷“以书会友”的大好日子,也是全城期待的阅读盛会。今届书展以“童来悦读少年时”点题,点出自小培养儿童阅读兴趣的重要性,十分有意义。书本除了带来知识外,也能提升个人素养、开阔视野、激发创意,希望年轻朋友切勿错过今届书展,要好好充实自己、增值自己。
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席林建岳称,今年书展除了为业界打造非常重要的推广及销售平台外,还为市民提供适合一家大小、动静皆宜的多元化活动。来自香港、台湾和世界各地的作家亲临香港举办讲座,共同推广阅读文化。
当日,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卢新宁、紫荆文化集团董事长许正中、香港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杨润雄、香港贸易发展局总裁方舜文等主持祝酒仪式。(完)
中新社北京7月20日电 题:“90后”归侨故乡“石”趣:匠心是最好的传承
鱼群游弋,簇拥在如花似琼的珊瑚丛中。这幕描绘海底秘境的雕刻作品让石头重新焕发了生机。黄蓝搭配的色泽渲染出斑斓多姿的珊瑚,石块的条纹也恰到好处地成了鱼儿身上的纹路。
这座名为《畅游》的石雕作品出自“90后”归侨、非遗温州石雕代表性传承人胡植柱之手,在近日结束的第十五届浙江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揽获银奖。
图为胡植柱作品《畅游》。受访者供图
胡植柱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,他希望不断精进技艺,当一名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“石语者”,以刀代笔,让石头“说话”。
胡植柱出生于侨乡玉壶县,从小对石雕情有独钟。他说,早在1905年,玉壶第一位华侨胡国恒带着石雕一路贩卖,远走欧洲,这门传统手艺也随之扬名海外。“2005年,我跟随父母去到意大利,从事服装行业。异乡的生活总觉得找不到归属感,到2012年,我决定听从内心的想法,回国拜师学习石雕技艺,追寻热情之所在。”
“回国后,从温州出发,前去拜师学艺的那个早晨一直让我记忆犹新。”胡植柱回忆称,“担心错过班车,我早早去到车站等待。三个小时的车程,我欣喜于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。”此后,家乡的事物都成了他创作的灵感来源。
温州石雕是江浙地区民间雕刻艺术之一,古老的雕刻技艺被誉为“无声的诗,立体的画”。雕刻者以叶蜡石为材料,因材施艺,因色取巧。胡植柱介绍说,深思熟虑后的一笔一刀都在为石头做“减法”,对颜色的把控也极其讲究,每一件成品都需要时间的磨练和沉淀。他说,这对新手时期的自己无疑是一种挑战。
图为胡植柱作品《红船精神》。受访者供图
“入门的基本功需要将形状各异的石头雕刻成光滑的鸡蛋形状,即需要摸索技巧,又需要力量的加持。结束练习后,拿筷子的手都忍不住发抖。”谈起三年的学徒时光,胡植柱滔滔不绝,“日复一日地开坯、雕琢、封蜡、润色虽显枯燥,但一凿一刻都是心血和热爱,我的生活变得很充实。”
啼叫的鸟儿、绽放的花朵、云雾缭绕的山、嘉兴南湖的红船……胡植柱娴熟地运用圆雕、镂雕等技艺,决心将传统手工艺继续传承下去。他开设了“石语者”工作室,思考如何将非遗技艺和文创产品融合,让石雕也能成为带得走的乡愁;在“小胡说事儿”栏目,胡植柱化身讲师,向海外华裔青少年讲述非遗之美,“我希望以石雕为桥梁,在传承文化根脉的同时,拉近海外游子与家乡的距离。”
近年来,玉壶县大力发展以慢为经营特色的新经济,也积极鼓励和推动玉壶籍华侨华人回乡创业。年轻人带来的创意和异域风情让玉壶慢城更加国际化。胡植柱表示,“乡村建设需要年轻血液注入活力。我们相聚于此,发挥所长,为擦亮侨乡文化名片贡献自己的力量。”(完)